校园快讯

当前位置: 首页>校园快讯>正文
以文化人构筑“红金绿”交融育人的大思政课
时间:2023-06-09来源:作者:点击数:

近年来,正规投资软件app哪个好立足省情校情,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,在推进“大思政课”建设进程中注重以文化人,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办学特色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,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、博大的优秀传统文化、厚重的中华农耕文化,构筑红色革命文化为底色、优秀传统文化为本色、中华农耕文化为特色的“红金绿”交融育人的大思政课,着力培养传承红色基因、涵养家国情怀、服务乡村振兴的时代新人。

以红色革命文化铸魂 传承红色基因

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学校始终坚持把红色革命文化融入课堂教学,增强理论的深度和温度;坚持把红色革命文化融入实践教学,增强实践的高度和广度,让广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、赓续红色血脉。

深入挖掘陕西红色革命文化资源,聚合渭华起义纪念馆、凤县革命纪念馆、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、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、马栏革命纪念馆、西安事变纪念馆、扶眉战役纪念馆、延安革命旧址等地,蕴含的一系列伟大精神、实践成就以及英雄事迹等,将其融入课堂、融进课程,打造地域鲜明的红色思政课程群,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、厚植家国情怀、心怀复兴大任提供丰富的文化课程给养。

充分利用陕西红色革命遗址、旧址,着力建设一批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基地,倾力打造红色文化陕西之光虚拟仿真教学资源,创设情景式、体验式、沉浸式教学,让学生追红色记忆、走红色足迹、悟红色精神,使学生读懂历史、铭记历史,不断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。

以优秀传统文化润心 涵养家国情怀
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,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。五千年的悠久历史,铸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金色品质。学校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,提炼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、人文精神、道德规范,让广大学生传承中华美德、涵养家国情怀。

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思政课育人实践,在眉县张载祠、武功县苏武纪念馆等地开展现场教学,让学生体验张载以天下为己任、忧患民命民生的胸怀,感悟苏武宁死不屈、不辱使命的气节等,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建功立业新时代的责任感。

推出首部师生原创舞台情景剧《郑国渠》,全面展现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修建的历史背景和艰难过程,充分展示郑国胸怀天下的为民情怀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我国劳动人民艰苦奋斗、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。

创新文化育人的新路径、新方法,开展“中华经典晨读”活动,让学生在诵读中华经典文化中启迪心志、陶冶情操、加强修养;以节庆文化为抓手,实施“十大节庆”主题教育活动;打造“生活式”思政教育暨人文素质教育模式,举办非遗、古典文学、周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,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、感染熏陶学生;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活动,引导广大学生传承中国精神、践行中国价值,增强作为中华儿女的志气、骨气、底气。

以中华农耕文化固本 服务乡村振兴

绿色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鲜明底色,也是涉农高校的鲜明特征。学校始终立足陕西乡村地域特色和农耕文化资源禀赋,结合涉农高校育人目标和特点,把赓续农耕文化与人才培养、乡村振兴紧密结合、有效贯通,让广大学生厚植爱农情怀、服务乡村振兴。

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,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,充分发挥我国厚重的农耕文化底蕴和杨凌独特的农科资源优势,在杨凌上合组织农业基地、田西村、王上村、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和学校豆村农场等地,把“课堂”搬到“现场”,用“实践”武装“思想”,创设田间地头思政课,强化劳动教育实践,让广大学生知农时、体农情、察农需、志农事。

开展“百名教授进百村”乡村振兴大调研、“万名学子进万村”乡村振兴大调研活动,将其与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,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上好行走的“大思政课”,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。

构建农耕文化全方位教育教学体系,创新实施“正禾”育人工程,建成1000㎡的耕读文化馆,创设以“后稷文化”为核心的校园文化,开发《耕读人生》《二十四节气暨农耕文化》等教育读本,开展“二十四节气暨农耕文化”教育活动,形成“后稷文化传承课+融入耕读教育元素的专业课+第二课堂实践课”的课程体系,让广大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。

(文/马院 陈涛 责编/陆敏)